透視頭條新聞背後:地理與文化如何塑造全球衝突與投資機會
作者:Joe Lu, CFA 2025 年 4 月 15 日 美東時間
為何地緣政治分析勝過日常新聞
新聞媒體告訴您昨天發生了什麼,但它未能提供事件發生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頭條新聞關注人物和戲劇性時刻,但在這些表面事件下存在著由地理、文化和歷史驅動的更深層次模式。
想想有多少專業投資者被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崛起成為科技競爭對手,或中東持續緊張局勢所驚愕。如果您僅依賴傳統新聞來源,這些事件似乎突然且不可預測。通過地緣政治分析的視角,它們不僅變得可預測,甚至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地緣政治學探討地理、文化和歷史如何塑造國家和地區的行為。與跟隨政治人物或短暫危機的新聞不同,地緣政治分析專注於國家因其地理位置、資源和文化認同而面臨的限制和機遇。這些因素不會隨著選舉週期或季度報告而改變—它們在數十年和數百年間持續運作。
摘要:
- 地理因素塑造國家行為,影響力超過政治或個人因素
- 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準確預測了當今主要衝突
- 文化斷層線已取代意識形態分歧,成為全球事務的主導
- 恐懼和民族主義驅動國際關係,影響力大於經濟利益
- 地緣政治理解為長期投資者提供戰略優勢
地理如何塑造國家行為
地理是任何國家行為的最基本限制。山脈、河流、海洋和沙漠在現代民族國家出現之前就已經塑造了人類衝突,它們至今仍然決定著安全優先事項。
美國的安全政策受其地理優勢塑造:被兩大洋保護,擁有豐富資源,以及在其腹地擁有可航行的河流。這些永久特徵—而非華盛頓的人物—解釋了美國能夠在維持本土安全的同時,在全球投射力量的能力。
相比之下,俄羅斯在西部邊界缺乏天然屏障,這使其長期關注於建立緩衝國—無論是由沙皇、共產主義者還是後蘇聯領導人統治,這一地理現實都決定了其幾個世紀的外交政策。
中國的地理—西部山脈、北部沙漠和東部太平洋—歷史上使其成為大陸而非海洋強國。其目前在南海爭取海軍優勢的努力代表著嘗試克服這一地理限制,為其依賴出口的經濟確保重要的海上通道。
儘管領導層、意識形態或經濟體系發生變化,這些地理上的必要因素創造了一致的安全政策。通過理解這些地理基本原則,我們通常可以提前幾十年預測一個國家的行為。(全文未完)
完整全文請見鉅亨號專欄_(點此前往)
立即加入《Joe’s 華爾街脈動》LINE@官方帳號,獲得最新專欄資訊(點此加入)
關於《Joe’s 華爾街脈動》
鉅亨網特別邀請到擁有逾 22 年美國投資圈資歷、CFA 認證的機構操盤人 Joseph Lu 擔任專欄主筆。
Joe 為台裔美國人,曾管理超過百億美元規模的基金資產,並為總資產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多家頂級金融機構提供資產配置優化建議。
Joe 目前帶領著由美國頂尖大學教授與博士組成的精英團隊,透過獨家開發的 " 趨勢脈動 TrendFolios® 指標 ",為台灣投資人深度解析全球市場脈動,提供美股市場第一手專業觀點,協助投資人掌握先機。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