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周三 (16 日) 報導,儘管微軟 (MSFT.US) 在人工智慧 (AI) 領域砸下數百億美元,並大舉將旗下產品「Copilot」導入 Windows、Office 和 Bing 等服務,卻仍難撼動 ChatGPT 在一般用戶心中的地位。根據 Sensor Tower 最新數據,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手機應用程式下載量已突破 9 億次,而微軟的 Copilot 僅約 7,900 萬次。
這對微軟而言是一場「非贏不可」的戰役。D.A. Davidson 分析師 Gil Luria 表示:「如果他們贏不了,那就會是別人贏了。」
產品線分裂、體驗不一 用戶偏好外部選擇
微軟目前主推三種 Copilot 產品:一是協助開發者寫程式的工具、二是整合 Outlook 和 Word 的辦公助手、三是設計給一般消費者的個人助理。然而許多用戶,包括資料分析主管 Tyson Jominy,都傾向在下班後改用 ChatGPT 或 X 的 Grok,而非繼續使用微軟 Copilot。
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微軟於 15 個月前延攬英國 AI 創業者蘇雷曼 (Mustafa Suleyman) 領軍消費者 AI 團隊。他主張將消費者版 Copilot 完全從企業版拆分,並重寫底層架構。然而這一過程並不順利:部分原本在安卓 (Android) 裝置上的整合功能遭移除,引發用戶抱怨;Bug 和系統異常亦時有所聞,例如無預警中斷對話、記憶功能失效等。
此外,蘇雷曼強調「產品至上」理念,主張 AI 工具應協助人類更好地理解世界,而非執著於發展出超越人類智慧的通用 AI。他坦言微軟內部也受限於 Windows 系統僅能一年幾次更新的節奏,難以與其他平台快速迭代的作法匹敵。
系統限制與行銷困境 難改滲透率落後
雖然微軟努力透過廣告拉抬知名度、試圖吸引年輕用戶群,但現實是,安卓和 iOS 兩大行動系統皆由競爭對手掌控,微軟在行動端並無絕對優勢。即便 Copilot 在 4 至 6 月期間的月活躍用戶數成長了 76%,達到 2,300 萬,成長速度仍落後主要對手。
回顧過去,微軟也曾推出語音助理 Cortana,當年承諾可幫用戶安排行程、寄信、甚至設定定位提醒,如今 Copilot 在 Windows 上卻連開啟 Outlook 或調整音量都無法做到。
蘇雷曼為此導入每六周一輪的產品開發流程,鼓勵團隊實驗、接受失敗、快速修正。但儘管如此,許多功能仍未達用戶期待。舉例來說,Copilot 雖具備語音與圖像辨識功能,卻可能出現將「旅行充電器」誤解為電動車充電站等荒謬結果,甚至經常提供無效購物連結。
用戶觀望氣氛濃 重建信任任重道遠
儘管遭遇不少挑戰,Copilot 仍吸引了一些願意嘗試的新用戶。芝加哥一名編輯 Shamontiel Vaughn 就曾對其語音功能感到驚艷,系統第一次就正確唸出她的名字,這點連人類都很難做到。然而,下一秒 Copilot 卻無法回答她的問題,讓她從「非常驚喜」變成「立刻失望」。
她說,Copilot 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有它挺方便,但也不是不能沒有它。」
企業用戶方面,雖然微軟與 OpenAI 合作密切,但有些公司仍讓員工在 Copilot 與 ChatGPT 間試用比較,再決定未來選擇。而企業 IT 部門可以強制部署 Copilot,但對消費者,微軟缺乏類似影響力。如何跨越這道信任與習慣的鴻溝,將是 Copilot 能否突圍的關鍵。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