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網》報道,據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消息,國家安全部今日(6日)發布安全提示文章:在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中,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憑借準確性和便捷性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通過生物特徵識別技術,面容、指紋、虹膜、體態、步態等數據能夠被快速採集、分析、存儲和識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捷,但同時其數據採集背後潛藏的失泄密風險不容忽視。
面容作為人體最顯著的外在特徵之一,包含豐富且相對穩定的信息點,例如五官的精確位置、形狀和大小比例,以及面部骨骼輪廓、皮膚紋理、皺紋走向等獨特細節。得益於其非接觸、自然直觀的特性,面容識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但相關數據保存不當引發泄露,不僅危及個人隱私、財產安全,也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有公開案例顯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通過非法竊取重點目標對像面容信息數據,偽造後用以獲取信息,甚至進一步滲透至目標對像工作的涉密敏感場所,開展竊密活動,危害國家安全。
國安部提示,須嚴格法治規範。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出台,為維護國家網絡數據安全,以及包括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內的數據應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廣大公民和組織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切實提升生物特徵信息保護水平。
須強化自我保護。日常生活中應倡導「最小必要」原則,謹慎提供生物特徵信息,涉及使用人臉、指紋、虹膜等生物識別技術時,公民可要求採集人員或服務提供者明確告知數據的存儲、處理及目的,並詳細詢問其相關隱私政策,警惕過度採集。
須優化安防策略。核心涉密領域建議推廣多維度認證思路,定期優化、更新生物認證信息,採用多重多種生物特徵信息的公共防護策略,做優做強立體化保密安防。
國安部稱,生物特徵識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其安全性,增強保護意識,謹慎提供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從源頭上杜絕泄漏風險。(da/a)
AASTOCKS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