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發表港股策略報告表示,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讓市場大超預期的對等關稅,中方隨即反制,全球市場隨即開啟了避險模式,中國市場也受波及。清明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4月7日),雖然市場或多或少已有所預期,但港股的大跌依然令絕大部分投資者「大跌眼鏡」,創下了多項紀錄。隨後幾天,得益於中央滙金釋放積極信號、南向資金的創紀錄買入、投資者情緒關稅「加碼」逐漸「脫敏」,均支撐了港股在隨後四個交易日的反彈。
該行指,自2月下旬起便持續提示恒指合理中樞23,000至24,000點,樂觀情形25,000點,隨著情緒的不斷計入,建議可以鎖定部分盈利,或者轉移部分倉位到分紅類資產上,最少高追的性價比不高。如果這麼做了,最少可以躲一部份「意料之外」的波動,也可以省出一些「子彈」。上周初該行測算,恆指在20,500點左右,計入的預期與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2018年底的水平相當,目前看市場也基本在這一位置穩住。隨著「對等關稅」後情緒的極致宣泄暫告一段落,關稅博弈似乎也進入「第二階段」,恒指從3月下旬高點回調超過15%,市場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即現在是否「抄底」的好時機。
相關內容《大行》中銀國際料南向資金今年淨流入港股增61%至1.2萬億人幣 籲留意活躍股份中移動及阿里等
中金認為,短期情緒宣泄到位,較2018年貿易摩擦更極致,絕對估值已體現一定吸引力。不論漲跌,市場一開始的反應都是由情緒(股權風險溢價ERP)所驅動。1月中旬以來由DeepSeek帶動的市場氣勢如虹的大漲基本全由風險溢價ERP回落貢獻,前期恒生指數風險溢價到達6%的低位,與去年「924」以及2023年初高點對應情緒接近,對應當前恒指23,000至24,000點,這也是該行提示在盈利有待兌現、更多催化劑到來前,可以適度獲利的原因。
該行續稱,反過來,上一輪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過程中,恒指風險溢價在2018年底一度達到7.7%的高點(不僅反應貿易摩擦,還有金融去槓桿,美股四季度大跌的影響),以這一情緒為參照的話,恆指對應點位為20,500。上周一的市場急跌一舉將恆指風險溢價從6.6%提升至8.2%,市場也一度跌至19,000附近,不過隨後的修復使市場再度回到20,500點以上,表明這一框架和測算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中金表示,下一步看盈利前景,國內政策對沖則是關鍵,關稅本身逐步「脫敏」。隨著短期情緒的快速宣泄到位,再加上關稅的不斷加碼已經進入「非理性」階段,對此,中國也已經表示「將不予理會」。因此,市場短期內可能對關稅本身的數字逐漸「脫敏」,更多轉向關注對增長的實質影響,例如會有多大的盈利下調壓力。
如果內需政策對沖及時有力,那這一幅度就不會出現,也不至於給市場額外壓力。該行測算,補足145%關稅導致GDP拖累可能需要赤字率抬升1.5%至2%對沖,對應財政需發力5萬億人民幣左右,扣除今年兩會已經安排的2.1萬億人民幣淨增赤字安排,額外需要2萬至3萬億人民的增量。後續月度廣義財政脈衝變化和本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值得密切關注。
相關內容《大行》高盛料中國寬鬆政策未能抵銷關稅影響 下調今明兩年實質GDP增長預測
中金指,除了關稅外,潛在金融制裁風險也值得密切關注,尤其對港股和中概股而言。影響程度從高到低分別有:直接將部分中國企業納入其限制名單中,使得所有美國投資者被迫清倉,例如美國NS-CMIC名單(Non SDN-Chines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Companies List,非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中國軍工複合體名單);第二是美國投資者投資中資股徵收額外資本利得稅;第三是將中資股排除如MSCI等全球大型指數基準或ETF;第四有關中概股上市地位和審計問題。不過,經歷了過去幾年尤其是2022年的「中概股退市風波」後,絕大部分在美上市的大型中資民營股均已回歸港股雙重主要或二次上市,因此受退市影響最大的多為尚不滿足回歸港股條件的小市值公司。
具體操作上,如果投資者在此前倉位已經明顯下調或者挪至分紅板塊,那麼在當前這一點位即可分批低吸;但如果倉位依然較高,或擔心後續關稅與政策對沖進展對盈利的壓力,也可以留出更多餘地後吸納。板塊上,第一是有科技敘事支持且對出口敞口較小的互聯網科技仍是主線,可與分紅資產互相輪動。第二對餘下泛消費和順周期部分,更依賴宏觀政策和整體槓桿修復,如果財政能夠對沖,內需相關的順周期板塊會有更好的機會。此外,出口相關板塊敞口更大,來自美國收入佔比更高的家電、電子設備、海運等需關注關稅進展。(wl/da)
AASTOCKS新聞